techno 如何成為 90 年代統一柏林的配樂

    、Techno 和轉變——這三大支柱在大約 35 年前創造了一種音景,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整個十年的配樂,是被認為是享樂主義的 90 年代的完美伴奏。但在統一的柏林,電子音樂怎麼會成為這樣的配樂呢?

    統一配樂:90 年代柏林的 Techno 音樂

    直到今天,你仍然可以在柏林感受到那段時期的影響,儘管肯定比那時要少得多。但柏林和電子音樂——這可能是一段永無止境的愛情。

    為了了解柏林如何在統一時成為全球電子舞曲大都市,你必須了解這座城市的狀況、人們的心態和社會政治環境。也許我們會從城市開始。

    照片:傑里米·本巴倫,蓋蒂圖片社

    這就是科技俱樂部的內部結構。

    在「提供者」下希瑪克有限公司啟動即可查看內容

    柏林正成為一座科技大都市

    柏林圍牆倒塌後,柏林各地有大量未使用的空地和建築物,其歸屬不明。據估計,東柏林有三分之一的建築突然空了,超過 25,000 套公寓。潛在的地點只是為了創造創作自由而存在的——無論是開設畫廊、工作室、工作室還是只是這樣。有時它們只存在幾週,但這並沒有阻止人們在可用的時間內讓它們充滿生機。最重要的是:Techno。

    在「提供者」下Youtube啟動即可查看內容

    UFO 是當時最早的知名俱樂部之一,它最終只不過是克羅伊茨貝格的一個前地窖,後來著名的 Tresor 俱樂部就是從這裡誕生的。為此,其經營者迪米特里·赫格曼(Dimitri Hegemann)對波茨坦廣場上韋特海姆百貨公司的鋼製房間進行了改造,將其改造成當時最時尚的俱樂部之一。

    照片:TBM、ddp 影像

    20 世紀 90 年代的西柏林 techno DJ WestBam,又名 Maximilian Lenz

    90 年代柏林的科技:自治區

    1990 年代初,德國發現自己處於一種完全特殊的政治形勢,其特徵是異常樂觀。一切似乎突然變得可能,這種樂觀精神也體現在銳舞場景中 - 特別是與 80 年代仍然流行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。在80年代,有很多關於分界的事情,例如在龐克運動中,它往往更加消極,並試圖摧毀舊世界。科技文化要積極得多。更多的是把事物和人聚集在一起,共同建立自己的新世界——這在任何地方都幾乎不可能,就像在柏林一樣,因為柏林圍牆的倒塌,一切都歸零,需要充滿生命。

    90 年代柏林的 Techno:以 180 bpm 的速度跳舞並配有頻閃燈

    蓬勃發展的科技運動與柏林圍牆的倒塌同時發生,這純粹是巧合。但事實上,電子音樂在柏林如此肥沃的土壤上落地並不是理所當然的。一方面,由於特殊的政治形勢,前面提到的聚會場所被改造成非法俱樂部,另一方面,音樂對西方人和東方人來說都是新鮮事。在這個區域中,每個人都處於同一水平面上,並且不再有將東西分開的梯度 - 一切都在 180 bpm 和頻閃照明下完全解決。當發現科技文化時,每個人都是一體的——這種無條件的平等和開放是當時銳舞文化的驅動力之一。一旦你們一起踏上舞池,就沒有任何分歧,不再有任何拘束;某人來自哪裡並不重要。俱樂部裡的(人際)世界仍然井然有序。

    在「提供者」下Youtube啟動即可查看內容

    作為這座統一城市的首批銳舞系列之一,特克諾苷,主辦單位 Wolfram Neugebauer 別名 Wolle

    照片:huettenhoelscher,蓋蒂圖片社

    這是柏林白天的 techno 的樣子:愛情遊行的參與者。

    柏林的 Techno:柏林圍牆倒塌 = 運氣好

    對東柏林人和西柏林人來說,科技都是一件令人興奮的新事物,讓雙方擺脫了 80 年代的沉悶無聊。當西方仍處於後龐克海洛因癱瘓狀態時,真正的社會主義在東方卻在衰落。因此,牆兩邊的生活世界可能有所不同,但在情感上他們當時並沒有那麼遙遠——這一事實也使城市兩邊的人們在銳舞文化中團結在一起。

    不過,不得不說的是:由於柏林圍牆的倒塌,東方民眾隨之而來的欣喜感和前所未有的自由感,前東德民眾的熱情肯定明顯高於西方民眾。發展出爆炸性的中毒,使這段時期成為一個神話。重新統一的柏林成為世界科技之都。